Literature on Two-sided markets (selective)

==seminal papers==

  • Rochet, Jean‐Charles, and Jean Tirole. “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‐sided markets."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.4 (2003): 990-1029. (link to PDF)
  • Armstrong, Mark. “Competition in two‐sided markets."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7.3 (2006): 668-691. (link to PDF)
  • Rochet, Jean‐Charles, and Jean Tirole. “Two‐sided markets: a progress report."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7.3 (2006): 645-667. (link to PDF)

==reviews==

  • Rysman, Marc. “The economics of two-sided markets."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3.3 (2009): 125-43. (link to PDF)

哈佛商評:打造雙邊市場策略

==YNY 摘要==

URL: https://www.hbrtaiwan.com/article_content_AR0003412.html

不太一樣的雙邊市場策略

在某些產業,例如,銀行、軟體、媒體等,這類公司的獲利方式,是把顧客網絡不同邊的市場連結起來,像是連結讀者和廣告主。這些行業的特性與眾不同,所以在制定策略時,需要運用新的方法。

  • 把雙邊網絡裡的兩群使用者連結起來的產品和服務,稱為「平台」(platform)
  • 平台對這兩群使用者提供服務,都需要負擔成本,也能從這兩群使用者賺取收入,不過,我們會談到,往往有一邊是受到補貼的。
    雙邊網絡平台的供應商能從兩邊賺取收入。但大部分時候,補貼一部分使用者的做法,是有道理的。但很重要的策略問題是:應該補貼哪一邊的使用者,以及補貼多久?
  • 這兩群使用者彼此吸引,經濟學家稱為網絡效應(network effect)

對雙邊網絡提供服務的平台,並不是新的現象

  • 汽車駕駛人,以及遍布各地的加油站連結 ()
  • 廣告主和上網搜尋的人
  • 零售電力市場變成平台,撮合消費者和特定的發電廠 (傳統行業也重新架構轉型為平台,例如,)
  • 更多實例

雙邊市場面臨的挑戰

1:平台訂價
一般來說,雙邊網絡有一個「補貼邊」(subsidy side)。這群使用者如能大量上門,另一群使用者,也就是「金錢邊」(money side)會覺得很有價值
2:贏家通吃
像索尼建立Betamax 錄影帶標準投入的心血,最後輸給 VHS錄影帶標準
因平台共享時,整個市場的規模會變大,是很大的誘因。但爭奪網絡主控地位的得失很大,因此各家公司初期必須投入龐大的經費
3:包圍威脅
鄰近的平台供應商,可能會覬覦你的平台,採取「包圍」攻勢,進軍你的市場,常導致市場的界限趨於模糊。

===註===
設戶(homing)成本是指網絡使用者為了建立和維護與平台的關係,必須承擔的所有費用,包括平台的採用、運作,以及時間的機會成本。使用者在好幾個平台設「戶」,支出便會增加。舉例來說,絕大多數的個人電腦使用者都使用單一作業系統(幾乎全是Windows),因為採用多套作業系統的成本很貴,需要額外增加硬體、軟體和訓練等方面的支出。同樣地,距離也會限制消費者一次能造訪的購物商場家數,這就會限制賣場的家數。如果多處設戶的成本很高,使用者需要很好的理由,才會和多座平台保持往來。

==來源==

: https://www.hbrtaiwan.com/article_content_AR0003412.html
策略規畫

Eisenmann, Thomas, Geoffrey Parker, and Marshall W. Van Alstyne. “Strategies for two-sided markets."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.10 (2006): 92. [PDF]

打造雙邊市場策略

Strategies for Two-sided Markets
ar0003412_1